2023年5月6日,由京东健康、梅斯医学、益普索、九日蕊致咨询共同发起并编撰的《中国数字化慢病管理蓝皮书2023》
(以下简称“蓝皮书”)在【无问西东·第七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的药企数字化营销论坛上正式发布。
本蓝皮书从患者和医生的视角揭示其在慢病管理的各个阶段的需求和痛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判断。
以下是对蓝皮书的部分内容作精要解读:
一、全病程管理患者/医生痛点及启示
患者端
1、诊前
痛点:患者早期缺乏疾病意识,诊前存在延误就诊;患者认为网络疾病信息缺乏个体针对性,进而不信任,格外看中查
询信息内容的专业性;线上挂号已经普及,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已经成为患者比较熟练掌握的数字化工具。
启示:早期疾病筛查的重要性,目前患者教育和早期筛查覆盖尚有不足;供患者查询的信息可信度和针对性尚待提高;
患者关注客服内容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反感商业化的信息弹窗沟通方式。
2、诊中
痛点:肿瘤患者在诊中存在基因检测,疾病找多个专家再次确诊,信息查询方面的需求。
启示:对于大病重病来说,头部医生覆盖率更加重要;企业可通过减少信息鸿沟解决医患信任问题;通过网络提供专业
详细的疾病科普信息,解决患者心中疑虑。
3、诊后
痛点:虽然异地患者复诊比较麻烦,但是部分肿瘤患者仍选择去首诊医院复诊;老年患者不善于使用互联网,信任固定的
大夫;老年患者续房购药大部分选择去医院开药比较保险,部分患者让子女替自己网络问诊开药或头部大平台买药。
启发:
l 线下复诊仍然重要,老年患者的子女可以成为网络问诊行为的突破口。
l 医院和头部平台是续方购药的主渠道,疾病知识需要针对患者的需求。
l 短视频平台,KOC会成为重要影响渠道,个性化增值服务目前缺失。
l 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的平台稀缺,患患交流以及医患交流都并非完美。医患交流重在响应速度(电话或视频的沟通体
验优于图片或文字),心理疏导有家人参与效果更好。
l 陪诊服务可能替代家属成为未来的增值服务,很多慢病重病患者在诊后管理需要更多护理和照顾,这块服务目前是缺
失的。
医生端
1、诊前
痛点:线上信息碎片化,不一定适合患者个体情况;患者诊前科普存两极分化,要么从不关注,要么陷入误区,不信
任医生;科普需以人为本,考虑各类患者的不同感受;如何提升健康人群对科普的兴趣,如何对重症患者进行早筛。
启示:
l 企业需要建立专业,系统化的科普,进而建立患者信任;
l 目前科普以制造焦虑为主,忽略患者的感受和体验,需以人为本的科普;
l 健康教育受众较窄,局限于带病患者,对健康人群的吸引力不高;
l 患者的重病慢病的预防意识薄弱,较少患者会做这方面的筛查
2、诊中
痛点:互联网问诊需考虑医生的工作负担;网上问诊医生说话比较谨慎,担心医患纠纷,担心出事故后的责任归属问
题;部分子女帮老年人进行网络问诊;医患之间存在知识的差距导致沟通不顺畅,没有系统的适合转给患者的疾病科
普信息;医生甚至愿意为好的数字疗法替患者付费。
启发:
l 医院自建互联网医院已经较成熟,但医生的使用体验需要提升。医患信任在网络上同样重要,医生需要更多职业安全感;
l 基因检测仍然有提升空间,医疗级AI所需投入时间成本巨大;
l 医生对CDSS的应用仍有顾虑,需要提升系统专业度;
l 患者和医生对于数字疗法价值的认识不一;
l 不专业科普内容对线下诊疗的干扰,更加系统权威的信息来源能帮助医生改善沟通;
l 医生并不愿意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说服性工作;
l 急需帮助医生高效管理患者的工具。
3、诊后
痛点:患者和医生倾向的随访方式不一致,患者喜欢及时回复,喜欢电话,但医生更喜欢微信,不用及时回复;医生没
可能手输数据,患者能力水平导致数据质量有问题;医生希望有一个可以接入医院HIS系统的随访软件,实时交互信息,
有自动提醒功能;医生推广数字化患者管理项目的积极性不够,患者嫌麻烦不主动上传数据;通过合理设置慢病管理医
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并做出慢病管理服务包,有效激励医务人员做好慢病管理,有效引导患者做好慢病管理。
启发:
1. 提供工具或人力提升回复的时效性,助理医生进行疾病管理/随访。
2. 需要提供人手或更好更规范的提供数据收集体系的设计。
3、随访软件的需求很大,数据输入问题和HIS打通是难点。
4、数字化患者管理项目需要中立性和官方性,以及避免让医生陷入过多执行细节。
5、吸引年轻医生和患者家属参与,吸引基层医生和年轻医生参与患者管理。
6、慢病管理专家参与设计慢病管理平台,加入方便患者管理的功能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使用体验,比如复诊提醒和药物副作用
提醒对于医生随访具有较大帮助。
7、医生对于高价值患者随访的需求强烈,分析平台数据医生也很感兴趣。需要设计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来激励医生和患者做
慢病管理。
8、慢病患者的付费意愿是受到慢病管理的制度和模式和教育影响的,好的顶层设计能带来更高的付费意愿和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未来发展趋势
蓝皮书编委会同时提到了未来数字化慢病管理将会呈现的四大趋势,供企业在决策数字化战略时考量:
1、重模式,线上与线下服务的结合
l 慢病管理并不是一种轻运营、轻服务,而是为患者和用户提供的一个综合解决方案的重模式,重模式会带来强粘性和高
附加值;
l 患者/家属,KOC,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健康管理师,医生助理,人工智能的全方位介入;
l 通过患者洞察精准识别患者痛点,精准进行患者教育,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细分患者)。
2、与国家战略、医生的绩效考核结合
l 国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连接让家庭医生成为社区居民的“健
康守门人”;
l 各项政策也在鼓励数字化手段融入到慢性病防治的工作中来;
l 帮助医生和医院完成慢病管理的绩效考核提升医生慢病管理水平(尤其是基层医生)。
3、支付方的参与
l 当前,慢病管理的困境之一是支付方并未进场,“谁来买单”问题凸显;
l 保险公司正在成为更多数字医疗产品的“买单方”,但如何实现药械企业和支付方的双赢需要进一步探索,支付方对医
疗服务的管控也是障碍之一,亟待进一步解决;
l 数据对支付方具有重要价值,需进一步挖掘。
4、与第三方平台的紧密合作。
l 第三方平台的中立性能够打消合作医院以及合作医生的顾虑;
l 第三方平台的中立性能解决患者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患者隐私方面的合规顾虑;
l 第三方平台确保在服务能力和履约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资源投入,确保高服务质量以及高患者粘性。
互联网让医疗增加了更多可能性,但同时也对多方共赢模式提出了新挑战。患者管理正处在复杂的十字路口。政策、技术
资本、用户需求等方面都存在着积极的因素,但是这一历程不会一蹴而就,也没有标准答案,相信患者管理正迎来历史性
发展机遇和战略窗口期。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观察研究和相关案例抛砖引玉,尝试确定一点点不确定,以飨同仁,拥抱变化,迎接机遇。
关注微信